《热辣滚烫》票房稳了,贾玲用超凡的勇气证明,成功绝非侥幸

来源:人气:223更新:2024-02-15 21:29:56

在《热辣滚烫》口碑逆袭上升,成为春节档第一个破10亿票房的电影后,无论同档期电影后续怎么操作,影响力已经不大。


《热辣滚烫》票房稳了,贾玲用超凡的勇气证明,成功绝非侥幸



2024年的贾玲又独步江湖,《热辣滚烫》冠军之势已成!



其实预售票房期间,虽然贾玲有《你好,李焕英》这个处女作打底,但是在很多人眼中,那一部电影更多的是侥幸,对于她今年推出的《热辣滚烫》并不十分看好。

尤其再加上前期电影营销非常克制,几乎没有多少人认为贾玲在2024年春节档能再拿一个黑马片。

可事实就摆在那里,《热辣滚烫》不是热门IP和流行主题,前期也没有对加盟的配角进行刻意宣传。



除了“贾玲减重100斤”,《热辣滚烫》前期几乎没有宣发,但就是这样一部小制作电影它又赢了,凭什么?

1

由于前期的“保密工作”做得好,《热辣滚烫》到了正片播放时观众才发现,这部电影中的演员们才是真正的“熟人局”。



张小斐饰演贾玲的妹妹杜乐丹,其实我不惊讶,她们私下确实情同姐妹,在现阶段贾玲的电影中她不在,我才要大惊小怪。

不过没想到,这个妹妹杜乐丹很不地道,出轨丈夫给别人生小孩后离了婚。



这还不消停,为了给自己的女儿上学,看上了乐莹的房子,想让姐姐转给她,结果姐姐不答应她直接下狠手,将胖墩墩的杜乐莹推倒摔在地上,一点没留余地,心和手都特别黑!

如果说张小斐出现理所应当,那么李雪琴在《热辣滚烫》中客串那个撬乐莹墙角的闺蜜小三就让我目瞪口呆了。



雪琴啊,你不是常说你连感情生活都没有吗?



咋在《热辣滚烫》中放飞了,抢了自己十几年闺蜜的男朋友,最后还恬不知耻的让她做自己的伴娘,你应该也没想到,以你的“资质”居然可以做这样招人恨的小三吧。

然后就是国民大闺女杨紫,她在剧中那都是妥妥的大女主,进了《热辣滚烫》片场她变了。



看起来是个天真烂漫的自家表妹,却时时刻刻精于算计,乐莹前半段流泪寻死,背刺表妹就是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


还有这部剧的男主雷佳音,又怂又当,还好这部电影没有搞什么男女主花好月圆的那一套,渣男被拒是《热辣滚烫》最高光的桥段之一。



除了以上几位,还有背叛乐莹的男朋友乔杉,恶意满满的评委马丽、魏翔。虽然客串的演员戏份都不多,但几乎都在角色方面破了圈,差不多全员恶人的设定,看的太带感了。

2

扎实的故事以及独特的拍摄手法,也是《热辣滚烫》成功的原因之一。



在没看正片之前,我知道《热辣滚烫》是以为减重打拳为主题的故事,以为它是“毒鸡汤” 很不以为然,毕竟国产片最不缺的就是励志内容。

看完整片才知道,这是一个真正悲催的接地气女主故事,而且贾玲故事节奏掌控的非常好。

一般情况下影视剧故事为了要有起伏感,要不是先抑后扬,要不是欲抑先扬,几乎都是这个套路,但是《热辣滚烫》很会破格局,举重若轻的解决因果关系,让故事变得很出色。



首先是女主的人设,肥胖、懒惰、啃老,一开始几乎没有拿得出手的角色优点,按常规来说这样一个人设最后是励志型的人物,否则就失去女主存在的意义。

但是杜乐莹这个人物,前期遭受一系列不公正的对待,后期也非常励志,但是最后拳击赛并没有赢,同居渣男友也没有花好月圆。



女主摆在明面上的生活似乎并没有改变,改变的只是杜乐莹这个人的内心氛围。

其他配角的因果也同样是这番操作,一直针对姐姐的杜乐丹,虽然到最后都没有认同姐姐打拳,却没有再讽刺,只是用别样的眼神看着女主。



同居渣男友也没有追妻火葬场,心中有感触,可性格依然很怂,女主出来后想要再约会,在女主回绝约会邀请后,也仅是自嘲的笑一笑,再没有任何动作。

所有人的行为都非常的自然克制,像极了我们平常的生活。



同时电影将女主杜乐莹每一段小故事的结局,集中在后半段一起进行投放,我们知道了她给妹妹签了委托书;给闺蜜做了伴娘;满足了背刺表妹的各种演出安排;也如渣男友吼出的那样,滚出了他的生活。



这种集体回应,能强烈的引导观众的情绪,将一个极度平凡的烟火小故事讲的激情澎湃。

就如同杜乐莹寻死的那个夜晚,外面风雨交加,她拖着脚步一步一步向公寓楼顶层走,进入房间也没有多余的动作。



我们只能看到原本平静的窗帘剧烈飞舞,最后的最后我们才知道,在这样的一个夜晚杜乐莹曾经跳楼自杀,在太阳升起时获得新生。



看过《热辣滚烫》这部电影,谁还能说贾玲不会拍电影?我只希望影视圈能多有几个像贾玲这样不看套路,有自己想法的导演。

以贾玲之前的成就,她完全可以躺平,比瘦身100斤更加艰难的是,她敢于跳出舒适圈的这份勇气才真的令人钦佩。



如果说《你好,李焕英》的成功还有几分运气的成分,那《热辣滚烫》贾玲完全向世人证明了她的成功绝非侥幸。

豫ICP备17043078号-4

Copyright © 2008-2018